首页 > 资讯攻略 > 美食营养
食品标签门道大揭秘:教你轻松避坑,选到心仪好物  
2024-09-02 17:59:21
浏览
食品标签门道大揭秘:教你轻松避坑,选到心仪好物  
几年前,我们就曾撰写过两期配料表科普文章。如今,买东西看成分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基本共识。然而,在大家越来越关注食品成分的同时,商家的营销话术也变得越来越具有迷惑性,文字游戏层出不穷,让人一不小心就掉进消费陷阱。
 
在此需要说明的是,注重配料表并不代表反对添加剂。我们只是希望能帮助大家认清食品标签背后的门道,更好地选到自己喜欢的东西。
 
一、“风味”二字的隐藏大坑
先来讲讲食品命名的一个常见套路:XX味的酸奶、饮料等产品,其配料表里不一定含有这种风味的食材。
 
按照国家规定,包装食品里的某种风味如果来自香精,就不能直接用这种配料的名称来命名。例如,如果一款调制乳的名字叫“草莓牛奶”,那么它的配料表里必须得有真·草莓。如果牛奶里没有草莓,而是用香精调配出草莓风味,它就只能叫“草莓味牛奶”,多一个字,味道就可能相差很多。
 
这条规则也适用于很多其他食品,熟悉之后可以避开不少陷阱。比如,“牛肉风味丸”其实可能是鸡肉(掺了一点点牛肉)做的;“虾味饺”里有鸡有猪有鱼,就是没有虾;所谓“蓝山风味”“哥伦比亚风味”咖啡,跟蓝山和哥伦比亚也未必有什么关系。
 
所以,看到名字里有XX味、XX风味这样的表述,就得多留个心眼,确认一下配料表里究竟有没有相关原料,避免踩雷。但也有很多用了真实食材的产品会用“XX味”的产品名,还是得结合配料表来看。
 
二、产品名称,也有满满信息量
关于产品名称,国家有这样一条规定: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上,必须标出能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名称。而且,这些名称不能由商家自己乱起,不同分类是有规定的。很多时候不用费劲去看配料表,扫一眼产品名(或者产品类型),你就能知道它的大概水平。
 
比如,当你想买果汁的时候,一定先看看产品类型。只要带“饮料”两个字,就不可能是纯果汁。要是有“果味”“荔枝味”“草莓味”之类的字样,你就知道它的水果含量不会有多高。
 
类似道理也适用于果冻,有些“果味果冻”里是一点真水果也没有。
 
奶制品也是如此,真正属于纯牛奶、纯酸奶的,只有特定的几个名称。在此基础上,加了点糖、果酱、营养强化剂等原料的牛奶/酸奶,都得叫“调制乳”和“风味发酵乳/酸乳”,其中的牛奶/酸奶含量必须达到80%以上。除此之外,所有名称里带“饮料、饮品”的奶制品,无论名字起得多花哨,牛奶含量基本都没多少。
 
还有各种莓果干、木瓜干、芒果干等,只要它的产品名称或类型带着“蜜饯”“果脯”“凉果”这几个字,就一定加了糖或盐之类的调料。只有不加其它原料的纯水果干,才能大大方方地在包装上自称“果干”。
 
“巧克力制品”的纯度不如“巧克力”高,巧克力含量大于25%,就能叫“巧克力制品”了。“火腿猪肉罐头”的肉含量等各项指标,一般比“火腿午餐肉罐头”更好,这个区别是写在午餐肉罐头的国标里的。罐头外包装一般也会在显眼处印上自己是“火腿猪肉”还是“火腿午餐肉”。
 
掌握这个技能之后,很多时候只要站在货架前扫一眼,心里就初步有数了。
 
三、执行标准,帮你快速筛选产品
在国内生产的食品都得有相应的执行标准,其中也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门道。
 
比如大米,国家在通用标准之外,还给几个地理标志产地的大米设置了单独的标准。所以,想要买五常、盘锦等几款地理标志大米,记得核对一下执行标准。像有些包装上带“五常”字样,执行的却是通用标准,品质可能就没那么好。但有些品质不错的小众产地大米,或者进口大米,因为没有单独的标准,也会用普通大米的执行标准。所以得结合产地来看,通用标准并不代表品质一定不好。
 
买醋也一样,在通用标准之外,几个名产地也有自己的标准。比如山西老陈醋,对产地、原料、工艺、陈酿时间等都有更严格的规定。同一个山西醋企,便宜的产品用的是GB/T 18187的通用标准,20元左右的高端线,才是山西老陈醋的标准,味道明显不一样。
 
还有各种卖得很贵的“宝宝零食”“宝宝调料”,其实水挺深的。按国家规定,婴幼儿辅食、营养补充剂之类,只有特定的几种国标。在这些国标以外的各种“宝宝食品”,究竟适合多大的宝宝吃,全凭商家自己说了算。比如某款“儿童酱油”的钠含量,比我们推荐过的轻盐酱油钠含量更高,价格还足足贵了五倍。某款号称给小宝宝磨牙的米饼,执行标准是“膨化食品”,还加了(含有不少游离糖的)浓缩梨汁。
 
四、配料表,也可以“美化”得很健康
都说配料表“越短越好”,但你可能不知道,有些看起来很“短”的名字,实际上可能是成分复杂的复合配料。比如大家熟悉的酱油、豆瓣酱、辣酱,各种果脯、蜜饯、果酱等都是常见的复合配料。
 
为了避免配料表太冗长,国家规定,有国标的复合配料,添加量不超过总量的25%,可以不用标明具体成分。但是,有些商家就会利用这个规定,故意把配料表打扮得特别干净。
 
像这款号称“零蔗糖”“零代糖”的酸奶,却用果酱增甜,至于酱里有没有额外加果糖葡萄糖之类的成分,是不需要告诉消费者的。这款果酱的蓝莓+黑加仑含量是32%,猜猜剩下68%都是些啥?
 
还有某款宣称配料表“极简”的面包,其实用了面包预拌粉。要是名字比较少见的复合配料,更容易让人踩坑。某款号称“无蔗糖”的奶贝,配料表里确实也用了木糖醇,看起来很适合控糖人群。也真的有不少人因为“无蔗糖”的宣传,特意买给老人、小孩吃。但它的“含乳食品基料粉”,实际上是复合配料,商家为了模糊具体成分,还用浅色小字印刷,要仔细看才能发现,基料粉的成分第一位就是“葡萄糖浆”。要是添加量少一些的复合配料,不展开标示,真的很难判断里面加了啥。像“调制乳粉”“酸奶粉”里,都有可能添加额外的糖、香精等各种成分。
 
如果担心复合配料里的隐藏糖、盐等成分,记得多看一眼营养成分表的碳水化合物、脂肪和钠含量,能说明很多问题。以奶制品为例,在不加水不加糖的情况下,碳水化合物含量大约是5g/100g左右,如果超出太多,说明添加了糖或淀粉。
 
美化配料表的另一种套路,是把大家排斥的东西,替换成一些听起来更“天然”的原料。比如,消费者不喜欢在配料表里看到“白砂糖”,商家就改用浓缩梨汁、炼乳、麦芽萃取物等,名字跟糖一点关系都没有,但本质上都是增加甜味的游离糖。某些强调“自然鲜”的调味料,配料表里的“酵母抽提物”,其实也是额外添加的增鲜剂。有的午餐肉宣传“无淀粉”,其实是用蛋白粉代替淀粉的作用,实际肉含量不一定比用淀粉的午餐肉更高。
 
午餐肉里添加少量淀粉或蛋白粉,主要是为了保留猪肉水分,让口感更多汁。也不是说这些复合配料、额外添加有多不好,只是,自称“天然”“健康”来引流的同时,又遮遮掩掩地用各种添加,这操作多少有点鸡贼。
 
再往深一层看,“美化”配料表的风气,背后折射出的,也许是社会上越来越严重的热量焦虑、添加剂焦虑。现代食品工业要是离了添加剂,根本发展不起来。可当正常、合理的添加,都被舆论打成“科技与狠活”,自然有更多商家为了迎合潮流,把“掩饰添加”视作一条更容易实现的捷径。说真的,比起挖空心思粉饰过的“短”配料表,那些坦坦荡荡,把成分都标识清楚的“长”配料表,其实还更让人安心一点吧?很多添加剂有协同作用,两种添加剂配合使用,效果更好,总用量更少;如果只是为了让配料表“更短”而只用一种添加剂,它的总用量反而可能更高。
 
五、最后,聊几个容易踩的坑
我国对食品标签、广告的各方面规定已经算非常严格的了,但在电商平台上,还是防不住一些商家钻空子挖的坑。
 
比如冷藏的高温杀菌乳,不能宣传自己是“巴氏杀菌乳”或“鲜牛奶”,就把关键词改一改,写成似是而非的“巴氏新鲜牛奶”;没有按婴标生产的零食,不能在产品名里提到“婴幼儿辅食”。为了增加搜索曝光,他们就故意在标题里加上“送婴幼儿辅食食谱”。不仔细看,真会觉得它就是给婴幼儿吃的。
 
详情页里的配料表也不能随便信。就说这款自称“健康”的陈皮软糖,详情页里,把陈皮、山楂等几样食材都排在前面,但注意到那个“等”字了么?再去翻翻产品的真实配料表,你会发现,前几位配料都是糖、水和卡拉胶,真正的陈皮、山楂、薏仁含量加起来就4%。
 
所以,如果对成分有要求,记得跟客服要完整配料表,或者找找买家评论里有没有背标照片,了解清楚再下单。

 
图文阅读
最新文章
冲奶粉后为何要先在手上滴几滴奶?原来有这些重要作用    
2024-09-02
食品标签门道大揭秘:教你轻松避坑,选到心仪好物  
2024-09-02
孩子喝牛奶还是配方奶粉?一篇为你解惑  
2024-09-02
教程|【教程】简简单单海淘教程
2024-09-02
Neiman Marcus尼曼海淘攻略:2023最新尼曼海淘教程!
2024-09-02
星巴克美式咖啡价格一览
2024-09-02
第一次去星巴克怎么点餐 星巴克月饼价格2020
2024-09-02
星巴克美式咖啡:新鲜热饮的完美选择
2024-09-02
羊奶制品是温性还是寒性?行家深入探讨羊奶粉的温暖特性与中医温补功效
2024-09-02
星巴克新任CEO首次到访中国市场,我们和他聊了聊
2024-09-02
精选专题
热门阅读
大家都在搜